司机社

新闻公告 News & Bulletin
社会实践日记 | 调研解码发展,实践见证变迁
作者:张毓轩 张 珅 充旺卓玛 顾佳豪 李智贤 伊尔玛 王郭乔茜 姚 雯 王显荣 李菲兰 陈羽洁发布日期:2025-11-12点击数:

解读发展,见证变迁。今天是司机社 (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师生们来到寻乌县的第三天。八支调研小组深入赣州市寻乌县的乡村第一线,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调研。从谢乌村的治理创新到角背围的文化传承,从东江源的生态守护到六社村的产业突破,调研组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心灵感受变迁,记录下这片红色热土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建引领+乡土智慧筑牢治理根基

走入澄江镇的谢乌村,第一、二小组深刻感受到,基层治理在“党建+治理+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下发展的浓浓暖意。社区中心化身村民议事、矛盾调解的“共享客厅”,“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原则结合情理法与村规民约,让邻里纠纷能够及时化解。

村干部“走下去”、民意“走上来”的接地气做法,让政策落地更贴合民心,村民归属感显著提升。而澄江镇的法治小院与南桥镇治理实践一脉相承,印证了寻乌法治建设的系统性推进。

特色种植+创新模式推动富农惠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生态环境之问时给出的答案;而在寻乌的绿水青山间,特色产业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金山银山”。在第一、二组调研走访的谢乌村,村庄依托丘陵地形与湿润气候,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柑橘种植,统一品种与技术,并通过直播带货、农超对接等渠道,将枝头果实销往全国,让“生态树”变成“致富树”。

第七、八组调研的晨光镇六社村的大棚产业则更显创新活力。在供销社牵头下,该村引入大棚苦瓜种植技术,人工“点粉”虽费工费力,却实现亩产最高1.5万斤的亮眼成绩。村里不仅有惠州“免费顾问”手把手传授技术,更涌现出年销售额200多万元的电商示范户,让小农户稳稳对接大市场。而作为毛主席寻乌调查旧址的三二五村,受益于中宣部与深圳市的对口帮扶,资金支持与文化建设双管齐下,3.5万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客家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双向赋能

第三、四小组的同学们调研的晨光镇角背围拢屋正见证着客家文化的生生不息。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古建,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它既是“聚族而居”的生活载体,也是客家婚俗、农耕民俗的展示区,更是1930年寻乌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的召开地。时代变迁,红色基因与客家文化在此深度交融。讲解员深情讲述“耕读传家”、“睦邻互助”的祖训,祖堂里的族谱、匾额,回廊间的生活痕迹,让调研小组的同学们读懂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核。

乡音与民俗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密码。在第一、二小组调研的谢乌村,男女老少日常交流使用的客家方言,承载着当地谚语、山歌等地方性知识,成为维系情感的无形纽带。尽管客家方言面临着年轻一代传承淡化的挑战,但寻乌人通过开展民俗活动、加强方言保护宣传等方式,全力守护这一独特的文化基因。小组中的国际学生们在角背围品尝客家茶、体验民俗活动,更让客家文化的包容性与感染力跨越语言边界。

守护水源+民生保障双向协同发展

作为东江发源地,寻乌肩负着向香港、广东等地供水的重要使命,生态保护成为发展的首要前提。今天,第五、六小组走入的东江源水库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通过封闭式管理、生态浮岛建设、鱼类养殖等绿色方式,当地水质已有显著提升。

生态守护的背后,是村民的大局意识与政府的暖心举措。为支持水库建设,三个村的村民告别故土,护林员何洪先搬离后仍返回水源地坚守,用另一种方式的守护,诠释责任之下对故土的爱。政府通过建房补助、就业安排、完善配套设施等政策,让村民在生态保护与生活保障间找到平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为大家的共同信念。

此次调研中,同学们收获满满。来自古巴的李菲兰同学感慨,寻乌与古巴的圣地亚哥同样拥有“红色且勇敢”的灵魂,期待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助力本国产业复兴,也愿为寻乌医疗教育发展献策;来自厄瓜多尔的伊尔玛同学在角背围感受到跨越大洋的文化联结,为客家文化的魅力所打动,呼吁守护正在淡化的客家方言。

第八组的陈羽洁同学通过今天的实践调研更新了对乡村发展的认知:帮扶不是虚的,是要通过手把手教种地、实打实建场地干出来的;老底子加新办法,乡村才能折腾出成果。

从法治小院到柑橘果园,从围屋祠堂到水库大坝,每一处场景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寻乌的乡村振兴是治理、产业、文化、生态的协同推进,是传统与现代、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

如今的寻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绿色发展蹄疾步稳,客家文化生生不息。这场跨越村镇、涵盖多维的调研实践,不仅记录下乡村振兴的“寻乌答案”,更让世界各国青年看到了中国乡村蓬勃向上的发展力量



下一条:实践励青春,笃行勇担当——司机社 师生走进寻乌开展实践调研